随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,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,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,美容消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迅速成长为新赛道,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,也产生了一系列纠纷和问题亟待重视、规范和完善。近日,鼓楼法院发布了三个相关典型案例。
上车容易下车难,美容消费警惕“预付卡”陷阱。郑小姐在A公司购买了价值1.2万元的妊娠纹修复套餐,一段时间没去,竟发现A公司已人去楼空,电话、微信都联系不上,再一查才知道A公司已经办理了简易注销。郑小姐与和她一样的“美妈”们向A公司的股东提起清算责任纠纷诉讼,鼓楼法院经审理判决A公司股东陈某、谢某连带赔偿郑小姐1.2万元。
天上不会掉馅饼,美容消费警惕“美容贷”陷阱。陈女士被短视频里超低价的美容广告吸引,购买了两张特价卡。陈女士到店消费后,B美容店又向陈女士推销了多个美容套餐,价款高达2.5万,并引导陈女士办理“美容贷”,美容款可分24期偿还。后因陈女士无力偿还贷款,被诉至鼓楼法院。鼓楼法院经审理认为,陈女士应支付美容服务费2.5万元。
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,美容消费警惕“无资质”陷阱。c化妆品店向虞女士推荐注射“干细胞”医美产品进行面部美容,虞女士前后多次注射,消费1.9万元。后虞女士出现面部肿大,经就医检查,虞女士面部呈现高低不均的增生情况。虞女士遂起诉c化妆品店要求赔偿。经查,c化妆品店并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。鼓楼法院经审理判决,c化妆品店构成欺诈,三倍赔偿虞女士损失5.7万元。
法官说法:美容消费存在哪些问题?一是美容消费者风险意识不足。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,面对格式合同和美容项目的宣传,缺乏自主选择和决定权,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。面对特价、多充多优惠、美容贷等营销手段,也难以抵制诱惑,容易冲动消费。二是美容行业经营不规范、监管缺位。美容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,小机构缺乏经营管理能力,常陷资金周转困境;利用低价、特价引流,携款跑路;部分医美机构不具备医疗资质,利用夸大、不实宣传误导消费,侵害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。三是美容消费损失难以挽回。美容效果、标准不统一,证据留存少、鉴定认证难,导致美容纠纷案件司法认定较为困难,较多案件通过调解、和解方式结案。预付卡消费案件因美容机构携款跑路,损失亦难以追回。
法官建议:对于美容消费者,要提高风险意识,勿冲动消费。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,注意工商执照信息和合同公章;根据个人经济能力,切勿过度超前消费,尽量不要大额度充值;医美项目要对机构和医护人员资质做“双核查”,合同要明确约定效果核定标准,避免日后扯皮。要提高维权意识,重证据采集。充值后尽快消费,日常消费中多留意机构经营状况;如遇纠纷,多协商沟通,及时止损。医美项目,要注意固定前后对比照片、病历等证据,避免盲目修复影响鉴定。对于美容机构,要促进行业自律,使用规范合同文本,对主要条款注意提示说明。要依法诚信经营,提高风险运营意识,尊重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利,积极承担合同义务和责任。对于主管部门,要健全美容市场保险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。严格准入门槛,净化市场环境。建立公示制度,推进医疗美容机构信息公开化、透明化。建立医美保险制度,发挥保险保障制度。健全日常监管体系。严肃查处高收费、“低价引流”“强行搭售”行为,严格审查医美机构和从业人员执业资质,严格检查超诊疗范围的诊疗行为,严格监管美容消费贷产品。
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美容消费是个新鲜事物,需要为其画好边界、定好规则,鼓楼法院以三个典型的美容消费案例入手,对近年来审理的美容消费有关案例进行梳理总结,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建议,旨在助力新兴行业的健全化、规范化,为爱美的消费者减轻思想负担、经济负担,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司法力量。